第 47 章 章節

可以花時間重看一次。我一直很重視每位讀者的意見和留言。 雖然不可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但合理的交流,能讓我的文更進步。 謝謝大家對我粗疏文筆的體諒。 這一陣子,我可能還會回去改以前的章節。 盡量做到不改主線情節走向,但希望讓人物描寫更具體,更豐富。 每位阿哥都是那麽出色的人,要不寫崩,要寫得好,對我是個很大的挑戰。 我盡力而為,謝謝。********八福晉的名字無意間用上了一位讀者的馬甲,我正式道歉~寫文的時候,那位讀者的馬甲因為讓我印象太深刻,自然而然的寫了下去。真不是有意暗指或是怎樣~如果讓任何人感到不快,我要說聲對不起。

45、前奏

冬季的日出來得特別晚。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日頭還沒升起呢,皇子貝勒,王公大臣,就連那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這一天都摸黑早起,大家不約而同得起得特別早。

直郡王胤禔,由他的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伺候穿衣。 看着年紀也已近中年的福晉親自動手,忙上忙下的,胤禔心裏一陣感動。

"思柳,時間過得真快。 妳都嫁給我二十多年了。 前幾年我人在軍中,家裏都靠妳一人打點,幾個孩子也都是妳在教導……"

胤禔順了順思柳的發絲,眼前這女子雖年華漸老,但多年的相濡以沫,兩人相知相惜,共同生養了五名嫡子女,感情深厚無比。

"思柳,妳且放寬心懷。 只要胤礽一死,太子之位非我莫屬。 老八當年用計将我們淑兒嫁到那荒涼的蒙古,此仇我非報不可。"

充滿自信的胤禔安慰了思柳後,昂首挺胸的上朝去。

相比于直郡王府的平靜,十四阿哥府內卻正是一團亂。 胤祯一夜沒睡,在舒婷房外擔憂得來回渡步。 仆婦嬷嬷們來回進出房間,每個出來時,都捧着一大盆血色污水,看得胤祯臉色發白,雙手止不住的顫抖。 看着胤祯如此緊張舒婷,菱月撇了撇嘴角,不甘的看向舒婷房內,又換上一副溫柔的樣子,對胤祯道:

"爺,是時候該上早朝了。 咱們回房去,讓我服侍你更衣吧。 妹妹這兒,爺不用擔心,我會照顧好妹妹的。 說不定等爺下朝回府了,就能看見咱們府上的三阿哥了呢!"

胤祯贊賞的看了菱月一眼,

"有下人在,不用妳服侍了,妳替爺在這兒看好了,有什麽事,進宮去找額娘也可,知道嗎?"

"是的,爺,我知道了,您就放心吧。"

胤祯對舒婷是真心的疼愛。 他覺得如今朝政大局已定,沒什麽好需要擔心的,恨不得早一刻下朝,好回府來陪着舒婷。 如同他一般希望早點回府陪伴佳人的,還有胤禛。

胤禛前一晚睡在書房內,如今他大部分的夜晚都睡在書房內了,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會到福晉的房內。 但即便如此,兩人也再沒有同床過。 這一日早起,打扮妥當後,離上朝的時間仍有餘裕。

胤禛安靜的來到了蘇菁的房門前,門外的辛巴,早在胤禛靠近院子時就醒了過來。 見得是這個人,打了打呵欠,竟又轉身回了狗屋,趴□子繼續睡。 辛巴的識相讓胤禛很滿意,決定今天回來就給它加餐。

站在蘇菁的房門外,正猶豫着是否該敲門時,葉子卻恰好自內走出。 見了胤禛雖有些訝異,卻也不出聲,向房內示了示意,就自顧自忙去了。 胤禛輕步的進了蘇菁的房。

蘇菁側睡,眉頭緊皺,膝蓋彎起,雙手護住胸前,十足沒有安全感的模樣。 胤禛見了,心裏湧起一股對蘇菁的憐惜之意。

站立在蘇菁的床旁,胤禛看得出了神,直覺得,就想伸手撫去蘇菁緊皺起的眉頭。 伸出的手停頓了下,改而輕撫上蘇菁的嘴唇。 蘇菁的唇色顯得有點蒼白了。 這麽美好的一個女子啊,值得他全心的守護與疼惜。 一時的疏忽,讓她吃了這麽些年來的苦頭,是否能夠苦盡甘來,就全看今日了。

食指輕點了下蘇菁的唇,胤禛低聲得仿如對自己立誓一般。

"我再不讓妳吃苦害怕,再不讓妳擔心受累,我要找回那個永遠樂開懷的菁兒,我的菁兒。"

胤禛轉身離去,他沒有注意到,床上的蘇菁已張開了雙眼,神色複雜得看着他離去的背影而發愣。

這是讓人緊張的一天。 胤禩一派的人,早已約好今日要一塊兒舉奏八阿哥為太子。 胤禔已向皇上提議應該要殺了胤礽,以安穩如今局勢。 皇上當時并無直面答複,胤禔今日早朝将會再次提出。 當着衆大臣的面,皇上勢必要正面回複。 胤禛早已安排好,今日要公開并恢複蘇菁的身分。 被禁在鹹仁宮的廢太子胤礽也很緊張,胤禛的計劃是否能夠成功讓他翻身,全看今日早朝了。

走進皇宮內的每個人,似乎都能感覺到那緊繃的氣氛。 十數名年輕的官員們,甚至不明所以的冒冷汗。 眼看着衆人依序站立好,胤禟才發現胤誐不在殿內。 想起昨夜胤誐又是喝得大醉後才回府,胤禟恨恨地一咬牙,疾步走出殿外,吩咐一名小太監趕緊出宮幫他傳話,讓他在宮外等候的随從,趕緊去十阿哥府上揪人去。

胤禩旁眼看到胤禟的動作,心裏微感難過。

"十弟,只要過了今日,八哥定把你的小青子還給你。"

作者有話要說:為避免讓下一章重頭戲太長, 這是一章過度章……

46、朝會

太子被廢,大清朝局動蕩不安。幾個阿哥們躍躍欲試,窺測東宮之位;王公大臣們争先恐後得私下結黨秘語,盼能得擁立之功。 就連後宮內也不時可聽到,關于嫡君之位花落誰家的竊竊私語。 簡直是鬧得這位老皇上心煩意亂,舉棋不定。

今天在乾清宮的早朝氣氛很火爆。 由安親王代表皇室宗親和上書房大臣馬齊,共同起頭,領着衆位大臣們一并上奏:奏請皇上立八貝勒為大清朝太子。 胤禩自己本身雖不出頭,但胤禟,胤誐和胤祯,都附議于安親王等人之奏。 上奏的人雖多,署名附議的小官小臣們更多。 但康熙面色平靜,竟是淡淡的一句:延後再議。 就将所有人的激動給壓了下來。

胤禩神色複雜,卻低頭不發一語。 胤禟猶自沉思,不明皇上的态度究竟是如何。 康熙如此絲毫不表态,讓臣下們難以臆測君心,沒有人敢繼續堅持。 此時太子太傅王掞卻跳了出來,獨樹一幟的請求皇上複立太子。

王掞學識淵博,為人正派,深得康熙的信任,被委派為太子的師傅已經很多年了。對皇上的委托,他是忠心耿耿,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教導太子盡心盡力,給太子講書,也教太子做人。在他的心裏,皇上是君,太子是國家儲君。在他看來,康熙廢太子的谕旨,可謂是莫須有之罪。 太子一沒叛變,二未弒君。 多年來輔佐皇上處理國事,就無功勞,亦有苦勞。 究竟有何重罪導致太子廢立?

胤礽在熱河行宮時,偷偷窺視皇上行蹤,并與庶母妃有糾纏不清的孽情一事,康熙視為奇恥大辱,當然不可能明旨公告天下。 為此,王掞早已數次求見皇上,為太子求一個公道。 康熙不願斥責這名忠心的老臣,只得想法把話題岔開。

就在老太傅王掞不甘不饒之時,直郡王胤禔第一個跳了出來,跪倒在殿中央。

"兒臣叩請皇阿瑪割愛,以國家社稷和朝廷安穩為重,以防衆逆臣屢次以複立太子為名,挑動得人心不安。 請皇阿瑪賜胤礽自盡,以絕後患。"

哄得一聲! 殿上衆人又激動起來。 康熙心跳得更是厲害。 這就是他的兒子們,為了權勢地位,竟連兄弟之情都可以不管不顧了。

康熙其實心裏明白,有太多的皇室秘聞,實在有損皇家威嚴,不适合在外臣面前透露太多。 之前胤禔表示願意代父背過,要将胤礽置于死地一事,着實讓康熙感到失望,也為此難過了好幾天。 故意不當場表示意見,固然有希望胤禔能夠後悔自省,不再提起此事,也有着要探探其他兒子對太子一位的野心和态度之意。

康熙沒想到,胤禔非但不悔改,還要在今日早朝上,當着衆多朝臣的面前再次提起此事。 真要逼得康熙賜胤礽一杯毒酒,他才肯罷休嗎?

習慣隐忍的康熙,心裏越怒,面色表情卻越顯平穩。 眼光一掃而過,胤禩等人雖沉默不語,但在胤祯眼中卻看得出興奮和期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