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0 章 出府
落秋不知自家主子所想,認真地說着一大車的話寬唐婉悠的心。唐婉悠摸了摸鼻尖,沒有再說什麽。落秋哪裏知道,唐婉悠抱怨的是陸時淵既然不忙,怎麽還不偷偷跑來看她?
唐婉悠心下困惑,但不好拉着唐輕鴻問得太清楚,恐二哥察覺她的心思。
思來想去,唐婉悠就将心思動到了洛詩柔身上,只要她找好借口,母親就不會懷疑。
唐婉悠親自去廚房熬了一碗小粥,提着食盒來到洛詩柔的院子,快到時,便隔着院牆聽見了洛詩柔與唐正天正在商議事情的聲音。
“夫君即沒胃口,就喝些粥吧,勉強吃幾口,待會不是還要去戶部那邊處理事情?”
洛詩柔盛了一碗小粥遞給唐正天,唐婉悠隔牆聽着,笑着看了眼自己手裏的食盒。
“最近國事似乎格外繁忙,不止是夫君,就連啓雲和輕鴻他們兩個也是早出晚歸,忙得焦頭爛額。”洛詩柔惆悵地低嘆一聲,她已一連幾日沒有見過兩個孩子。
“洪城那邊雖說有驚無險,但還有後續的安置收尾工作,還有水壩需加派人手,趕在下次雨季之前修好,六部為這件事忙得不可開交,翰林院負責傳遞聖旨,自然不得空閑。”
唐正天的聲音有些嘶啞,是許久沒有休息好的緣故。
這段時間,文武百官上到丞相,下到縣丞,都沒人得空好好吃過一日三餐。
“夫君只管當好自己的差事,悠悠的婚事最遲應當會在這兩個月內擇定合适的日子,這沒什麽可擔心的,倒是啓雲與禦風,不知夫君可有選定合适的人家?”
洛詩柔看着唐正天喝玩了粥,順手給他夾了合他口味的小菜。
兩人一來二去之間,唐正天不知不覺吃了不少的飯菜,兩人之間相處一直如此。
本來唐啓雲幾兄弟的婚事,在兩年前就應該開始打算。碰巧那時唐正天京郊尋回女兒,那之後一家人的心思都放在唐婉悠身上。
莫說洛詩柔,就是唐啓雲幾人也不願意幼妹才回來,他們就各自娶了媳婦,成了家,有了責任在身,難免不能分出過多的關愛給唐婉悠,議親的事就耽擱下來。
随着唐輕鴻娶親,唐婉悠即将嫁人,唐啓雲與唐禦風的婚事也應當提上日程。
“我這父親做得慚愧,這些年只将心思放在政事上,對幾個孩子的婚事不大上心。”
唐正天自責地皺起眉頭,聽洛詩柔這麽一說,也認真思索起來。
“夫君無需自責,前兩年先帝的身體就已經不大好,夫君盡心輔佐陛下,宵衣旰食,哪裏有多餘的精力,不過确實是機緣巧合之下,孩子們的婚事才拖到了現在。”
洛詩柔笑着寬慰唐正天,因為唐正天事忙,洛詩柔也沒想過要他多操勞。
“我這段時間仔細探問過京中還未出嫁的貴女們,打算找個合适的時機相看。”
說到大概對誰家女兒有意,洛詩柔便壓低了聲音。相看上了誰家女兒,私下說說無傷大雅,可事情傳出去,興許生出流言來,所以還是謹慎些為好。
唐婉悠站在院牆外,覺得繼續聽牆根不妥,她又不好與父母妄議兄長婚事,再者,她想探聽的消息已知曉,只是她的粥……惋惜地看了眼自己帶來的食盒,默不作聲地離開了。
“小姐,您一回來就開衣櫃,是要找什麽?要是放了要緊的東西在哪個箱櫃裏,吩咐奴婢幫您找就是了。”竹子跟在唐婉悠後頭,像是小尾巴一樣叽叽喳喳。
“我要出府略散散步。”唐婉悠從衣櫃裏擇了幾身裙裳,選了花樣最為簡單的拿出來。
“這怎麽成!小姐您将要與陛下大婚,不宜在外露臉,京城內雖說安定,但……”
竹子擔憂的話還未說完,唐婉悠就率先拿了一塊糕點塞到她的嘴裏,堵了她的嘴。
“說是不宜露面,只要我做尋常打扮,又蒙了臉,誰還知道我是誰?我不過是尋沈家小姐們出門玩一玩,不會惹出什麽事情來,何況,不是還有你們倆跟着?”
唐婉悠說話的功夫,就已經拿着選好的衣裳走到穿衣鏡前。勸說無用,落秋與竹子對視一眼,只好幫主子更衣梳妝,發髻都梳了最簡單的樣式。
因為洪城的災情,各大臣家的貴女少爺們都無心玩樂,在家中悶了好一段日子。
後來洪城的事情有驚無險,又因為天熱的緣故,更不想到外頭大日頭底下走動了。
沈傲雪在後院涼亭裏納涼,讓廚房那邊做了兩碗的冰酥酪,正吃着呢,管家就來傳話。
“小姐,唐小姐來找您說話,馬車就停在角門外的巷子裏頭,正等着您過去。”
乍一聽是唐小姐,沈傲雪愣了一下,懵道:“不知是哪一位唐小姐?”
沈傲雪在京中認識的貴女多,姓唐的小姐,是有一位的,不過唐婉悠的賜婚聖旨下來之後,應當鮮少出府走動才對,今日并不是什麽特殊的日子。
“小姐說笑,滿京城裏還有誰家小姐是姓唐的不成?自然是相府家的小姐了。”
管家被沈傲雪逗笑,說罷便又催了一遍,這讓熱的天裏,不好讓人家久等。
沈傲雪一驚,立馬放下手裏的冰酥酪,洗了手就提着裙擺一路小跑去角門。
角門大開着,一輛小巧的馬車停在門一側,并沒有挂相府的牌子。沈傲雪有過去,唐婉悠聽見腳步聲,就從馬車裏探出頭來:“傲雪!”
“婉姐姐!真是你,你不是不宜輕易出府麽?怎麽出來了,坐的還不是相府的馬車!”
沈傲雪見了唐婉悠,也是喜出望外,先帝崩逝後,先是國喪後是洪城出了事。
京中久不曾設宴,就連私下相邀出去玩的時間也少了,兩人上回相見,已隔有數月。
“我出行不得太顯眼,所以就命丫頭在外套的馬車,沒挂相府的牌子,我的馬車太小,正好你命府上套輛寬敞些的馬車,我們去約周瑤與孫毓秀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