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章節

論紛紛,不少官員要求禁洋。 此間牽涉之廣,早已超脫宗教與祭祀之範圍。"

蘇菁欲言又止。 黃大哥看似溫和,但話語中卻隐隐透出些許諷刺與精明。 原本一再提醒自個兒要維持低調,卻終于忍不住開口:"禁洋?! 這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哦~" 黃英濤挑眉一笑,深深的看向蘇菁一眼。

"因噎廢食?賢弟這話卻是從何說起?"

蘇菁此時已後悔的恨不得咬了自己的舌頭去。 但話已出口,不如一吐為快。

"宗教只是百姓心靈上的一種寄托,祭祖其實也是。 兩者并不沖突。 若教廷以此為由,欲幹涉我朝內政,自是不該輕易妥協。 但據理力争也罷,協商交流也好,若因此就關上大門,不再與外界來往,豈不是平白的讓自己落後于他人,被排除在世界的進步潮流之外?"

"此言差矣! 這位公子想必是未熟讀聖人之言。 想我堂堂華夏大國,本就處于世界的中心。 洋人的奇妍技巧,用來打發時間,逗樂取笑足矣。 但我朝豈有任何落後于他人之處?真真是小人之言!"

一旁桌上一位老者,搖頭晃腦的接了蘇菁的話,狠狠批評了一番。

想蘇菁在接受邬思道的教導之前,對所謂的聖人之言的确是一竅不通。 但此刻聽了老者的偏激批評,霎那間不由得膛目結舌,說不出話來。

"此乃夜郎自大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朝固然是巍巍大國,但自閉其關則自絕利源,奪民生而虧國計,尤不可也。 毫不可取。"

此人聲音豪放有力,轉頭看去,卻出自于一矮小書生。 年約三旬,身長不足六尺卻略顯橫胖。 此時茶館內早已紛聲疊起,衆人因着禁洋的話題,均放聲大張言論。 黃英濤一見,連忙拉起蘇菁的手,向那書生使了個眼色,向茶館外走去。 之前批評蘇菁的那位老者,雖有心與書生辯論,卻被茶館內其它人給拖住了腳步,只得作罷。

"在下莊亨陽,這位小公子年紀輕輕,卻有此不凡見識,真是令人佩服。"

蘇菁面上閃過一抹紅暈,雖然急忙掩飾,但黃英濤卻眼尖的抓到,暗自一笑。

"小弟蘇青,只是些許淺見而已。 莊先生如此贊譽,真是不敢當。"

"其實兩位所言皆金玉良言。 只嘆現今朝廷上衆要員,皆自恃為聖人弟子,低看了才技交流和通商的重要性,真是令人無奈。"黃英濤感嘆。

"沒錯! 其實在下出身于福建沿海一帶。 自幼即見沿海的漁民們,都甘冒大險,遠涉至南洋交易。 雖朝廷屢下禁令,卻屢禁不止。 想我泱泱大國,海岸線漫長 ,若能開通海路通商,那将是多大的一筆稅收啊!"

蘇菁點頭同意。"莊先生,您講的比我說的精辟多了。真該上書給皇帝才是。"

黃英濤也說:"莊先生大才,自當将一身才學報效國家。"

只見原本高談闊論,神采飛揚的莊亨陽,一下子就縮水三尺似的,整個人都沒了精神。"實不相瞞,我是康熙三十七年的二甲進士,後派至山東萊州濰縣任知縣 。此次是任期已滿,回京述職。因濰縣也靠海,我将老家的造船工藝引進了濰縣,沒想到卻有人看上了那船廠,仗着有朝中大員撐腰,硬是要将歸屬于朝廷的船廠據為己有。因我死命的抗拒,得罪了一些人。 進京至今,新的任令遲遲未下來。 我都已在京裏待了近一年了。"

黃英濤和蘇菁都大吃ㄧ驚,黃英濤更是臉色一暗。

"今日與莊兄一見如故,莊兄的見識與膽量實在令人佩服。兄弟與裕親王略有交情,裕親王年輕有為,思維新穎,想必會賞識莊兄之才! 若不嫌棄,可為莊兄引薦一二。"

莊亨陽大喜。 自打進京後,他也千方百計的,希望能求人引見于權貴。 不求能高升,只實在不想這樣混跡于京裏。 但畢竟出生寒門,當官期間又不貪污收賄,囊中羞澀,哪來的銀兩去賄絡呢?一些王爺高官的府上,他連門上管家那關都過不去。

蘇菁見狀也為莊亨陽感到高興。" 為了慶祝我們三人的相識,我請兩位大哥去吃飯吧。"

黃英濤和莊亨陽相視一笑,具皆同意。

蘇菁和黃英濤跟着莊亨陽,彎彎拐拐的走進了小巷內的一家小面館。 只見面館內并無設座位,桌子的高度比常見的略高,十數人都排排站着吃面。 只聽到咻咻的吸面,喝湯的聲音,竟是無人交談。

"兩位賢弟,你們可別看這小小面館毫不起眼,這兒的面條特有勁道,而且湯頭濃郁,美味無比。"

"哈哈~沒想到莊兄一閩南人士,卻喜吃面條啊!"黃英濤笑說。

莊亨陽搔頭莞爾一笑,"說來也怪。我一生罕至北方,卻不愛吃米飯,就愛吃面食。 在山東時少見面條,只能吃大米。 到了京師卻餐餐都吃面了。"

"我也愛吃面呢!"蘇菁說。

談笑之間,小二已端上了三海碗的刀削面。 雖是海碗大小,只見白通通的面條上配上幾根青菜,灑上些許青蔥和紅椒末,簡單的配料卻奇香撲鼻。

蘇菁連忙先舉起了碗,喝上一大口的湯,沒想卻燙着了舌頭,又急忙的放下了碗。黃英濤趕緊的為他端過了杯清水,"瞧你,何必這麽急呢?現在燙了舌,豈不是更不好品這美味?"

黃英濤怕他再燙着,取過了個小碗,将蘇菁碗中的面條夾上了些到小碗中,再倒些湯到到小碗中,将小碗遞給了蘇菁。

"你先用這小碗的吧,這樣吃比較不燙。"

蘇菁不好意思的笑了。 這種受人呵護的感覺真好。 以前在家裏是獨生子女,出國留學期間又要一切自己來。 穿越後,雖有母親和師傅照顧着,但這種被大哥哥保護關心的感覺真舒服。

黃英濤見蘇菁捧着個小碗發楞,就在她額頭上打了個響,"發啥呆啊?還不快吃?"

吃完了面,黃英濤和莊亨陽約好了為其引見裕親王的時間之後,莊亨陽就先告辭離去。 蘇菁因不急着回府,就和黃英濤在大街上閑逛。 進京後難得出府見識,又有個溫柔的兄長相陪,蘇菁感到惬意極了。 黃英濤的見識極廣,說話又風趣幽默,走走談談,對蘇菁的衆多傻問題都能一一回複。

"小青子究竟是打哪個角落裏繃出來的?怎麽啥也不知道?看他這樣外表強裝鎮靜,雙眼卻咕溜溜的四處張望,還真有趣。"

蘇菁穿越前畢竟也只是個學生少女,穿越後又從一五歲幼兒重新成長。 不論心思如何的慎密,女孩子愛血拼的天性還是掩蓋不住的。 直到要分手回府前,她才驚覺黃大哥的雙手已經提滿了她的戰利品了。

雖說是初次相識,蘇菁覺得自己好喜歡這個新認上的兄長。 走在人潮擁擠的大街上,黃大哥總不忘将瘦小的她護得好好地,不讓她遭人推擠。 抱着滿滿的收獲,除了向白晉借的書之外,還有在街上胡亂買的小玩意兒,滿心喜悅的回到了四貝勒府。

7、游戲

一轉眼間,邬思道和蘇菁都已經進府快兩個月了。 聽說四貝勒數日前已啓程回京,随時都會抵京回府,蘇菁也不敢再随便往外跑。 畢竟寄居他人府上,又聽多了關于四貝勒的嚴謹冷肅,蘇菁還是挺膽小的。

自那日上東堂結識了黃英濤和莊亨陽兩位,她又連着幾日都往外跑。 一方面是佯裝向白神父學習洋文,好在日後能有個懂洋文的推托借口。 另一方面,則是和黃英濤見面。

短短時間內,兩人感情好的像親兄弟似的,無話不談。 黃英濤帶着她游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兩人整日的滿大街游蕩。 這位黃大哥尤其熱愛讀書,對城內大大小小的書店,竟是暸若指掌一般,常常帶着她去書店,一坐就是大半天的。

而蘇菁剛認識黃英濤時的謹慎小心,故做正經地模樣,也老早就抛到一邊去。 整天就是磨着,賴着這位新認來的大哥。

比起對她嚴格要求的師傅來,大哥對她既寵溺又溫柔,蘇菁差點就要把心給在外頭玩野了。

雖然師傅交代的課業挺重的,聰明的蘇菁總還是能很快的完成。 不過是幾天沒出府,呆在院子裏仰天俯地的都快悶壞了。

蘇菁的腦筋開始動了起來,"做些玩具出來玩吧! 消磨消磨時間,也省得師傅整天就是傻坐在那。 美其名是看書,其實不過就是懶得動嘛。"

想到就行動是蘇菁的好習慣。 她到後院柴房去找了些小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