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章節

為“聖若瑟堂”,因所處地址為“八面槽”,又稱八面槽教堂,俗稱“東堂”。 順治十二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所建而成。 原本的設計是中式建築,後來在康熙年間改為了西式建築。 因當初孝莊太後信奉天主教的緣故,清初的天主教并不被朝廷所打壓。

蘇菁對東堂聞名已久,雖說現在的中國天主教的信徒并不多,但百姓普遍也都知道,若對洋學有興趣,或想求些洋藥的,就得到東堂去找。 她早就想去見識見識中國的教堂建築了。

緩緩散步到了王府井大街上,遠遠的就能瞧見一座羅馬式建築,這對穿越到清朝已經七年的蘇菁來說,心裏是說不出的感慨與懷念。 想當初留學海外的時候,尖尖的教堂頂和一根根的羅馬式圓柱等建築風格随處可見。 現在在北京城,西式卻是那麽得稀少獨特。 只見一座典型的羅馬式教堂,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面闊25米,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頂立十字架3座,中間大,兩旁小。滿懷都是複雜糾結心态的蘇菁,慢慢得步進了教堂內,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柱礎為方形,堂內兩側挂着耶稣受難等多幅油畫。 一時間,恍若回到前世。 若不是堂內前方傳來以漢語探讨聖經語句的聲音,蘇菁差點以為自己回到了過去。

教堂內人煙稀少,只有前方傳教講臺前有兩人在對話。 蘇菁漸漸走上前,見到一位中年傳教士,還有一位年輕人。 年輕人似乎在向傳教士讨教聖經句子的釋解。 這位傳教士的漢語說得極是流利,若不是親眼所見,蘇菁都不敢相信這是一位洋人在說漢語。

"神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神在十條誡命的起首兩條就明确禁止人崇拜除耶和華神以外的任何別神。這些是羅馬教廷所堅持的。"傳教士說。

"但是祀孔祭祖只是中國傳統習俗,并不含有任何的宗教意義。 這跟神所說的偶像崇拜并不相同。"年輕人反駁。

這時傳教士已見到了蘇菁的身影,揮手向她打了招呼,"小夥子,歡迎你啊! 我沒有見過你,你是第一次來教堂嗎?"

一旁的年輕人見有第三人進來,也不再辯論下去。

"神父你好,我聽過主的福音,雖沒信教,但也對天主教的教義很感興趣。 不過我今兒來,是想請問您有沒有一些洋文書能借我看看"

"願主保佑你,難道你懂洋文嘛?我叫白晉,來自法蘭西,很高興認識你。 你叫什麽名字呢?我這兒有些法文書籍,大多是與算學或天主教相關的。 還有些其它傳教士留下的一些英文和葡萄牙文的書籍,你對哪些感興趣呢?"

"我可不懂啥洋文,但我來自廣州,在廣州偶而能接觸到一些海外來的人。 我覺得有趣極了,想借點兒你們的書來瞧瞧。"

"真難得遇上對洋文書有興趣的人啊。 你跟這位公子倒是碰到一處了。 借你書沒有問題,如果你願意,可以多來教堂,我願意交你洋文"

"那真是太好了! 白神父,先謝謝你了。"

蘇菁說完,轉過頭看向那位年輕人:"這位公子,你看得懂洋文嗎?剛剛聽你們說話,似乎你是信天主教的,是嗎?"

這位年輕人長身高挑,雙眼細長,雙唇卻厚,看起來是極溫和的一個人。 聽他的聲音更是醇厚低沉。

"這位小弟,沒想到你這麽年輕也聽過天主教,還對洋文書有興趣。 原來你從廣州來,那倒是難怪了。 我家裏的太祖母是信奉天主教的,自小陪伴我的嬷嬷也是信教的,所以我略知一二。"

"白神父,大哥哥,我能請問你們剛剛在談些什麽嗎?我好似聽到一些關于崇拜偶像的話。"蘇菁開口問起。

白晉看到一個這麽年幼的小少年都對天主教這麽感興趣,很願意向他解釋。 而年輕人也希望能多一個中國人,能夠和他站在同一立場。 于是也在一旁對白晉的解說加以補充。

原來,因着孝莊太後信教的緣故,而康熙帝也很信賴倚重幾位傳教士,所以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雖不能說很順利,卻也沒受到朝廷的阻止。 康熙十四年時,當時皇帝甚至親自巡視了在北京的教堂,并題字“敬天”由每個耶稣教堂複制懸挂。可以說,當時朝廷對天主教的态度是支持并鼓勵的。 可後來,在中國總理教務的顏铛神父,卻要求教徒遵守教廷幾十年前的教令,同時要求各地教堂摘除康熙題字的“敬天”牌匾,禁止信徒祀孔祭祖,禁止信徒為死人立牌位,禁止用天主教的信理去附和中國古書裏的訓誡,并開除了2名違反教令的信徒。

羅馬教廷支持顏铛神父的作法,在中國的如白晉等一幹傳教士卻支持康熙的說法:"祀孔祭祖是中國傳統禮儀,屬于文化活動,不是偶像崇拜。只要不違反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天主教徒有權自己決定是否參加祀孔祭祖活動。"

事态漸漸嚴重,轉化為羅馬教廷跟清廷政府權力和政治利益之争。 就在去年,羅馬教廷裁決中國禮儀是一種異端,予以禁止今年甚至還派了多羅等一行人到北京與清廷交涉。 現在多羅等人還留在北京,等待皇帝的接見。 但皇帝認為這是幹涉清廷內政并且幹擾了朝廷正常的統治秩序,絕不能夠允許。

現在朝廷上下吵成一團,大多數官員都上書,建議驅逐傳教士。 更嚴重的,甚至重新建議康熙鎖國閉關。

聽到這樣的故事,蘇菁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羅馬教廷歷來就是最霸道不過得了。 在古歐洲歷史上,也是屢次幹涉各國內政。 有多少位國王是由教廷扶持上,又有多少位國王是被教民給推翻的。 更別說那惡名傳世的十字軍東征殺人無數。

現在居然又欺負到中國頭上來了! 雖然這段歷史蘇菁并沒有學過,但對古羅馬教廷的惡劣深有體會的她,很能理解康熙的想法。 各國有各國陳年歷史所形成的文化和風俗,憑什麽就硬要逼人改呢?難道一個信奉天主的信徒,就不能同時懷念祭拜自己的祖先了嗎?

蘇菁雖不多說,但他的神情和忿忿不平的眼神,讓一旁的年輕人感同身受。 他雖然受曾祖母的影響而信奉天主,但畢竟并不癡迷。 自小到大所學的傳統和祖宗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如今羅馬教廷和朝廷之間的争執,讓他感到很困擾。 也才會來到東堂,希望白晉能夠開導他。 但哪裏想到,白晉雖是支持清廷的主張,卻也無力反駁羅馬教廷的決定。 畢竟羅馬教廷在歐洲的影響力和勢力之大,不是一個中國人能夠想象的。

講完之後,白晉也只能搖頭苦笑。 不用多問也知道這位新教友小夥子的立場了。

"算了,我們不多說了。 我進去取些洋文書出來,你們倆談談吧"

向白晉道了聲謝,蘇菁就開始和這位年輕人聊了起來。 原來他名為黃英濤。 他其實也深知如今教廷和朝廷的争執,不是他們這些小人物能做主的。 但聽聞朝廷有可能驅逐所有傳教士,并禁洋。 他不禁感到很擔心。

聊了沒多久,蘇菁對眼前這位黃大哥真是深有好感。 他非常的博學,雖及不上師傅,但或許是年紀尚輕的緣故,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如師傅那麽悲觀實際。 他語氣溫和,談話含古蓋今,事通中外,事事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 偶而輕輕一笑,笑聲是那麽的輕亮,蘇菁雙眼漸漸發亮。

而黃英濤對這位蘇姓小弟的印象也越來越好。 這真是一位富有靈性,悟性又奇高的小夥子。 不但言之有物,問的問題又總是能點到要點,恰到癢處。

兩人越聊談性越高,直到白晉拿了些書給蘇菁,兩人還是相約到街上茶樓繼續秉杯高談。

6、逛街

"蘇公子……"

蘇菁爽快的打斷了黃英濤的話,"你叫我一聲小青子就好了! 若是不介意,我也就稱呼你一聲黃大哥,可行?"

黃英濤微微一笑,細長雙眼看似溫和,卻閃過一抹精光:"小青子嗎?那為兄就托大,認了你這個小弟了。 不知賢弟是何時自廣州上京的?"

"小弟才剛抵京不足一月。 沒想到在京師,竟有一座這樣堂皇高聳的教堂,真是長了見識了!"

"呵呵~朝廷對洋人的天主教一向是寬宏的。 只恨那教廷欺人太盛,竟妄想幹涉我朝內政。 如今當今聖上雖仍不肯接見教廷來使,但朝中大臣早已議